找到相关内容23220篇,用时20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神会与妙悟

    ,人的一切聪明智慧与意志情感都是得“道” 获德的障碍,道德的获取,前提便是去我、去欲。在此条件下,才能得到事物的全貌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中说东郭顺子:“其为人也真,人貌而天虚,缘而葆真,清而容物,物无道...

    袁济喜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991571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研究

    词句义趣。不分别名,不解自通。”虽然不解词句义趣,但能恭敬供养诸佛,求菩提之心不怠,不计较分别名字相,就一定能够不解而自通。倓虚大师(授天台法脉)有一同参刘文化,不解《楞严经》义,日夜于佛前叩拜求智慧,...

    曾琦云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2091575.html
  • 《隐喻文化学》第八章 宗教的必然是象征的

    不可思议的东西,神秘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诗歌形式所承认的唯一题材。”③鲍桑奎认为象征是感官形式体现了看不见的实在的观念。因此,柏拉图对于世界的看法就是象征主义的,因为柏拉图“是以鼓吹自然和智慧(或者说感觉和...

    赵维森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2191579.html
  • 砺志铸魂——寒山寺“大钟大碑”建设散记

    意合,以求 “钟声传三千界,佛法扬万国中” “闻钟声,烦恼轻;智慧长,菩提生;离地狱,出火坑;愿成佛,度众生。”并在钟体上刻七万多字的《大乘妙法莲华经》一部。对于此钟,刚开始规划时称为“华夏第一法华钟...

    王国栋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591612.html
  • 论“超越”与中国“三教”的超越方式

    非经验性原则)开始的。对于佛教徒来说,个体性的经验性存在(肉体存在)是他必须超脱的“苦”,而经验世界则是一片“苦海”。他所悟的大智慧,则是超越了经验范围的一种纯粹先验的、乃至超验的东西。所以,佛教...

    黄玉顺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091624.html
  • 寒山诗的返程之旅及其在港台地区的传布与接受

    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,为了使得故典的原文很容易地被现代的读者接受,尤其容易让青少年们喜爱,而从高僧传记之中,分享到他们的智慧及慈悲,所以经过两年多的策划运作,推出一套《高僧小说系列》的丛书,选出四十位...

    胡安江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591637.html
  • 寒山·寒山寺·寒山文化初探

    。   其不修边幅,疯疯颠颠,正是知识高人、智慧高僧才能表现出来的性情和神态。而高僧一般都有与众不同的奇特之处,就如布袋和尚、杭州济颠僧,都被赋予神活传说,或直指为罗汉化身、菩萨变相。这与当时人们的...

    林锡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591638.html
  • 解严后新兴台湾佛教教派的理念及其形成原因

    迦叶的某些言论,他都会提出批判,他的〈阿难过在何处〉即为一例。所以只看到导师对中国佛教的批判,是不够的,要看到他对整个印、中、南传、藏传佛教史,依于『本质的佛法』所作的思择,才能体会他的智慧与慈悲,以及...以后就变得傲慢起来了。于修道上,这是谁的损失呀?我想是他们的损失吧!假使你觉得自己是特殊人种,可以鄙视女性,鄙视居士,那你还有可能得到佛法的智慧吗?「众生平等」的智慧,对这种人而言,永远会是遥远的星辰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2291832.html
  • 讲如何修定慧

    修慧。因此,当你们在修观的时候,我会向你们强调:不允许入定!因为多数人入定后心就没法去观。只有定力和智慧都很强的人,他可以定慧同时修,但是这种人很少。一般人要先修定,后修慧。即先修止,后修观。   ...很多,还说自己比他人有智慧。因此,把禅定掌握好的人,再去修炼任何法门,都是有所帮助的。如果一个人他不认识到定是慧的基础,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门,那么,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么心去修。我在这里再次强调:...

    致光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2391834.html
  • 仁寿舍利的“感应”分析

    仙圣来仪、动物听法。   1.神光。这是舍利信仰里最常出现的普遍现象,通常都说是“众人同见”。“光”在佛教里象征着一种智慧,舍利既代表佛身,自然会有神光;这种现象还常见于佛陀出生的记载,譬如《太子瑞...

    李四龙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54292052.html